上映的電影片當中已經很久沒有吸引我的題材,就在金馬獎入圍者揭曉時,發現了《無聲》這部電影,改編至台南一所啟聰學校聾啞學生性侵學生的醜聞,而學校老師選擇冷漠消極的處理方式,讓學生家長氣的選擇提告學校,而經過人本基金會的持續介入以及政府的調查,赫然發現受害者高達上百人,引發社會譁然,這讓我想起韓國電影《熔爐》,隱約記得熔爐這部電影在上映時非常轟動,我雖然對於改編至現實社會題材的電影相對有興趣,但我卻不敢一個人看這種電影....直到某次電影台放映我才在家人的陪同之下看完,我膽子真小....
至今也只是在youtube上看到志祺七七討論以及那些電影教我的事,遲遲未去看完整版的電影,光看志祺影片就覺得這部電影很發人省思,志祺影片下方還整理了許多資料連結,好奇心驅使我打開那些連結,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書102年度鑑字第12576號其中一段內容記錄著,「A之94年3月16日日記記載:「我們學校我不要和同學在聊天,我發現有人不舒服,如果我們我不想剪紙得畫。我想回家。(附件8,頁30)」導師李佩芬卻未瞭解詳情。A於94年9月26日及28日、95年3月15日之日記內容(附件8,頁31-33)均顯示有內情,多次透露類似求救訊息,該導師亦未進一步瞭解,忽視A的求救訊息。再者,A曾於94年9月30日於日記上記載B違背A意願欲與A上床之事實,導師李佩芬卻自94年9月30日後完全無批閱A所撰寫日記之記錄(詳見國賠案附表一至三)。足證該導師忽視A之求救訊息,且未依法批閱A之日記,致未能即早發現A受性侵害之事實而給予即時救援並阻止後續性侵害之發生,顯未盡教導及保護學生責任。」。
老師只負責教導學生就好嗎?
還記得我在國中時期自認是個乖寶寶,我曾經在週記上面向老師吐露被爸媽碎念或是被罵的心情,當時的我感到難過,還記得導師擔憂的回覆我,家長有時候在訓斥孩子時可能都是在生氣的狀態下導致說出的話非常傷孩子的心,但老師看得出爸媽仍是愛著孩子的,並提醒我如果有任何困難一定要尋求老師的協助,還記得我拿到週記的批改紀錄時心中有一股暖流通過,我知道當學生需要求助時老師會站在我這邊。
國小6年級時我隨手在聯絡簿上寫著爸爸又去中國了,導師見狀立刻關心著詢問我「爸爸是不是台商呢?」「爸爸很常不待在家嗎?」「如果有遇到什麼困難要記得跟老師說」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我學生時期的老師心思地頗細膩,要從孩子的童言童語或是日記上找尋需要幫忙的蛛絲馬跡,顯見在求學過程中老師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而非只是單純地傳授知識。
但這麼說可能帶給老師很多工作上的壓力,畢竟有正在當老師的朋友也曾跟我透露現在學生都被保護得很好,老師還得依據家長的態度來做教學跟指導,讓朋友覺得當老師也越當越心寒…
在無聲當中受到侵害的學生想找老師求助卻得到老師的漠視,孩子當下會有多無助,聾啞學生不比一般人可以喊叫拒絕,沒辦法快速地用口說的方式去跟老師求助,加上啟聰學校老師並非大家都懂手語,即使學生用手語來求助老師也無法理解,最後的方法就是寫日記跟週記了,沒想到老師卻遲遲未批改…
註:學校在侵害事件發生時,多數在職老師是不會手語的,是在事發之後學校才開始要求教職員都需學會手語,並開始著手辦手語研習課程
為什麼悲劇反覆發生?為什麼老師選擇漠視學生的求助?
多數人聽聞這種事情都會先質疑學校老師為什麼沒有站出來幫助學生?在學校受到侵害的學生直覺反應會去求助於老師,沒想到老師卻選擇消極面對,讓人質疑學校放縱這類事情反覆發生?
我們的文化對於老師這個職業有著比較高的期待,老師應該除了基本的教學任務之外,通常還扮演著輔導學生、教授學生分辨是非以及「玩」的界線的重要角色,為何老師選擇冷漠消極應對學生的求助讓我難以理解,後來反覆思考原因,暗自以為或許是長期以來教職員的漠視文化早已深植那些老師的心裡,如果有一位初任教職的熱血教師想要積極處理杜絕這可怕的「不能說的遊戲文化」,也可能會顧忌到職場風氣問題而選擇視而不見,如果熱血教師幫助了來求助的學生,開始對加害者訓斥或是進行輔導,那相形之下那些選擇冷漠的老師是不是顯得沒有作為?如果熱血教師勇於處理,那他是不是會被同事排擠?
老師也是我們認知的公務員,如果沒有調動職位很有可能在同一校任職到退休,而同事也都需要長年相處,如果跟同事關係不好,我想那會很痛苦….我暗自想著這理由是不是讓那些老師選擇集體冷漠的緣故呢?老師也是人,沒有人喜歡被排擠….
又或許是如果老師向上通報了這些事件是不是會影響學校的評鑑、影響學校的招生,老師是否會為了顧及自己安穩的教師工作選擇漠視這些事情呢…又或是反正學校那麼多老師,為什麼不讓其他老師來處理就好? 如果其他老師都不處理我為什麼要跳出來協助…變成了1個和尚有水喝,3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情節…
這些漠視學生求助的老師跟校長都被監察院處分了,多數人聽到這可能想說事情結束了,但是再仔細看這些處分無非就是記過降級而已,並沒有辦法淘汰掉這些不作為的老師,我查詢人本基金會的網站,人本基金會其中一項主張是淘汰掉不適任的老師,根據教師法第14條規範到什麼樣的老師應予以解聘,如果老師性侵學生這種一定無條件解聘,但《無聲》裡面都是學生性侵學生啊!所以也很難因為老師不作為的理由來予以解聘?….或是老師們就是知道規範,教評會也無法依據這規定來解聘老師?
我曾聽一位小學老師私下抱怨他的同事對待一年級孩子過於嚴格,怎麼才一年級就出了一堆作業要孩子們完成?應該是該無憂無慮且快樂的小學一年級才對啊…
但跟我私下抱怨的這名老師不會選擇去跟自己的同事講說:「欸,我覺得沒必要給一年級孩子這麼多功課吧!」哪怕他看不下去同事的教學方式,也只能私下跟我抱怨閒聊….我心想如果你真的看不下去一年級孩子那麼辛苦為何不當面跟同事建議呢?
我後來想想,換作是我可能也是做同樣的事情,我不想得罪同事,或許在同事心中要嚴格教學才是對孩子們最好的發展,加上跟同事們都要在職場上相處好幾年,所以我選擇私下抱怨維持表面上的和諧關係,但也讓我反思,我是不是也選擇當一個無聲的人呢?
我們當一個事件的旁觀者時縱然感到氣憤但卻沒有什麼作為可以改變現狀,因為我們顧慮的太多…
年輕時的我看到像是家暴被害者、職場/學校被霸凌者、甚至是最近「我的婆婆殺了我」的那則新聞,我第一個想法是:為什麼他們不逃開?為什麼他們不反擊?
就像我小時候看到颱風時的新聞報導:某某地段只要遇到颱風就會淹水居民苦不堪言,我天真的問媽媽:「新聞說這些地方每次颱風都會淹水,那些居民為什麼不搬家啊?」,媽媽理所當然地回答:「他們沒錢要搬去哪啊?」
長大後看到家暴新聞甚至是職場騷擾的新聞第一個想法也是加害者真變態,受害者為什麼不逃開?後來思考過後想著被害人可能因為騷擾的人是上司所以敢怒不敢言,畢竟自己還是需要薪水養活自己…又換個方式說你看到同事正在被上司騷擾你會怎麼辦?會不會站出來大聲斥喝呢?
如果小孩子長期遭受親人家暴,請問他要逃去哪? 去睡公園嗎?對被家暴的孩子來說即使被家暴但那還是他的家,家庭是他的依歸,如果離開…那該何去何從?
打了這麼多心得,發現我其實對於這類議題算有興趣,有沒有人可以推薦我相關書籍呢....
留言列表